汽车提示立即保养,汽车提示立即保养还能开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提示立即保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汽车提示立即保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车辆提示立即保养是什么意思?
当车辆提示立即保养就是保养周期到了,请立即保养车辆是车辆到一定的公里数保养周期了,提示要去维修保养进行保养,做完保养后,修理工会将保养重新设置进行保养灯归零消除。 汽车保养就是 指定对汽车进行全车检查、清洁、补给、润滑,更换机油和机油滤芯。
车辆提示立即保养,主要原因是车辆一定的保养周期,提示去4s店保养进行保养,保养过后,然后进行保养灯归零就可以消除。
下面是汽车保养的有关介绍:
1、保养定义:汽车保养是指定期对汽车相关部分进行检查、清洁、补给、润滑、调整或更换某些零件的预防性工作,又称汽车维护。
2、保养项目:现代的汽车保养主要包含了对发动机系统(引擎)、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动力转向系统等的保养范围。
3、保养目的:汽车保养的目的是保持车容整洁,技术状况正常,消除隐患,预防故障发生,减缓劣化过程,延长使用周期。
意思就是你该去保养车辆了,仪表上面有个小工具小扳手会出现的,去4s店换机油,清洗节气门,检查胎压,全车检查,清洗喷油嘴,换机油滤芯。
具体维护:
3.检查带V形肋的皮带,必要时进行更换。
5.发动机油底壳螺栓是否松动,必要时按规定扭矩拧紧。
6.制动软管是否老化或损坏,硬制动管是否损坏或腐蚀,接头是否泄漏。
7.燃油系统的接头是否老化、损坏、松动或磨损。
“保养提示”怎么是关闭状态?
复位方法如果是多功能方向盘的在设置里面找到保养,然后选择重置即可。如不是多功能方向盘方法是关闭钥匙门状态下按住仪表右侧的0.0/set按钮,然后打开钥匙门,右侧按钮松手再按下左侧的按钮就好了。祝用车愉快!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汽车有问题,问汽车***。4S店专业技师,10分钟解决。】车子提示需要保养了,但是还没有到该保养的里程,可不可以推迟?
现在的汽车相对来说智能化和电子化的程度都比较高了,在使用上也有也有更加丰富的功能,其中车载电脑就是其中一个,车载电脑可以显示车辆的行车油耗信息、胎压信息、续航以及保养提示等等,其中车辆的保养提示就是其中一项原理相对比较简单的功能。
↓↓↓车载仪表上的保养提醒
那么对于题主碰到的这个问题,车辆还没到保养公里数的时候车辆就显示保养提示,出现这样的提示是什么原因呢?可不可以推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探讨以下。
汽车在提示保养的参考数据有两个方面:
1.公里数
2.用车时间
一般来说的话,汽车的保养时间主要也是看这两个方面,一般我们在车辆的使用手册上面看到汽车的保养周期一般是多少公里和多少时间,如5000公里或者6个月,以先到的为准,相当于说就是如果车辆在保养以后,后面如果行驶了5000公里,或者是没有行驶那么多,而到了6个月的时间,那就需要进行下一次的保养。
而汽车的保养提示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个原理,那就是在每次保养以后,一般会由保养的技师手动将车载电脑上的保养提示清零,清零以后汽车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就自动开始计算公里数和计时。
↓↓↓保养提示操作复位
在保养的公里数和时间二者之一到达规定的数据以后,在每次启动车辆的时候就会显示保养提醒。
那为什么题主遇到的还没到保养里程就开始提醒了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是因为在上次保养的时候没有对保养的数据进行清零,导致后面剩余的保养公里数只有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已经完成了保养,但是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也会显示保养提示。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保养周期设置的和车辆实际的情况不符。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本车辆的保养周期是5000公里或者是6个月的,但是在车载电脑上面设置的时候设置成3500公里,所以即便是在保养的时候将数据清零了,在开到3500公里以后也会弹出保养提示,对于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不需要太多理会的。这种时候只需要手动将保养提示清零,并且重新设置好保养周期的时长和公里数,并且在下次保养的时候手动清零,这样的话后面的保养提示就会准确了。
总的来说,车载电脑上面的保养周期实际上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的作用,相当于只是对公里数还有里程数的一个统计和计算,和汽车的发动机使用状况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在看到仪表盘上面显示的保养提示的时候,只需要核实一下是否真的达到了公里数,如果达到的话就需要尽快去保养,如果还没达到的话就可以对行车电脑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矫正保养提示。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那就点击关注吧,和你分享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提示立即保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提示立即保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bmmln.com/post/30730.html